人生唯一的赢法,就是不竞争
日期:2025-09-17 16:55:52 / 人气:5
一、彼得·蒂尔与“蒂尔奖学金”的诞生
(一)蒂尔的身份与思想
彼得·蒂尔是全球最大在线支付平台贝宝(PayPal)的联合创始人、“PayPal黑帮”的精神领袖、天使投资人,也是畅销书《从0到1》的作者,其“创造垄断”“避免竞争”的商业哲学影响深远。他具有惊世骇俗的“逆向思维”,站在主流观点对立面,认为进步由少数人大胆突破创造,而“竞争”是导致人们相似、陷入“内卷”的毁灭性力量。
(二)做空高等教育的想法
2010年9月26日,蒂尔和老搭档卢克·诺塞克在飞机上产生了一个疯狂想法:付钱让有才华的年轻人离开大学。他厌倦了硅谷千篇一律、思想被体制打磨得无棱角的创业者,渴望找到能改变世界的“异类”。飞机落地后,他迅速行动,组建团队研究法律可行性,一天后就在TechCrunch专访中宣布“蒂尔奖学金”诞生。
(三)对高等教育的批判
蒂尔认为高等教育经济账算不过来,人们为上昂贵学校背负巨额债务,还可能放弃渴望的未来。常春藤盟校营造的“精英光环”不道德,将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模仿、厮杀,成为精致而平庸的社会精英。他质疑为何哈佛不能开放加盟或创建更多分校,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稀缺性和社会地位。
二、“蒂尔奖学金”的争议与成绩
(一)舆论反应
蒂尔奖学金的消息一出,舆论哗然。主流社会认为一个亿万富翁用金钱“贿赂”优秀青年放弃学业是对教育制度的公然羞辱,时任哈佛大学前校长的拉里·萨默斯将其斥为“这十年来方向最错误的慈善项目”。
(二)后续影响
十多年后,对高等教育泡沫的批判成为社会主流,人们意识到高额学费学习一些内容或许并非划算投资。而蒂尔奖学金用惊人成绩单让批评者哑口无言,其培养出的“独角兽”公司比率超过硅谷最顶尖的创业加速器,投资回报表现甚至击败了Y Combinator(YC),那些被认为“放弃未来”的年轻人按自己意愿设计了独一无二的未来。
三、寻找“怪咖”:奖学金成员的特质
(一)筛选指导方针
蒂尔希望寻找“霍华德·休斯”而不是“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”,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好学生”。他给出的指导方针体现了对真正有改变世界潜能的“异类”的追求。
(二)筛选标准
蒂尔系媒体平台采访的两位早期设计师丹妮尔·斯特拉奇曼和迈克尔·吉布森参与了奖学金成员的筛选。他们发现GPA、SAT分数等标准化指标对预测年轻人在真实世界的非凡成就几乎无帮助,高智商并非成功的充分条件。他们甚至定下获得过“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”的学生基本会被直接淘汰的规矩,因为这类学生可能更擅长在现有规则体系内玩游戏,而蒂尔要找的是敢于打破规则、创造新游戏的人。
(三)寻找的特质
他们要找的是一种难以名状、无法量化的特质,如“高度的创造力”“极强的主动性”,并将其称为“Gumption”,即“魄力、精明、富于创见、敢想敢为”。这些“充满闯劲的年轻人”能在谈论热爱的领域时展现出无法抑制的紧迫感、兴奋感和专业能力,能自如搭建信息的复杂度阶梯。
四、“反教育”的乌托邦:奖学金项目运作
(一)内部运作方式
奖学金项目内部运作“反传统”,没有课程表、强制性讲座和导师授课。任何形式的直接指导都会被拒绝,成员们只有在创业公司快要“着火”时才会寻求帮助,且几乎不记笔记,他们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案而非空洞理论。
(二)知识传递与社群形成
知识传递更多通过“渗透”方式,成员的导师通常是科技领域一线从业者或往届辍学的“师兄师姐”,导师间会为给学员提供最好建议而竞争。成员们形成了一个紧密、怪诞且极富成效的社群,他们热爱竞争,如玩“狼人杀”游戏。第一年项目虽未要求成员搬到固定地点,但几乎都自发聚集到硅谷湾区,这个由20人组成的高度同质化(在“反叛”精神上)小团体,内部信息流动和化学反应效率高,成员们因反抗高等教育体系、家人期望和同龄人走的路而相聚,彼得·蒂尔的个人品牌背书也构成了独特的“反教育”乌托邦生态系统。
五、从“播种者”到“收割者”:1517基金的诞生
(一)奖学金项目的局限与问题
随着奖学金项目步入第五个年头,丹妮尔和迈克尔心情复杂。他们发掘和培育了天才,看到清晰的投资机会却只能袖手旁观,因为奖学金定位是慈善,只提供一次性资助,无法进行后续股权投资,一些极具潜力的早期项目因难以获得第一笔融资而挣扎。
(二)1517基金的成立
2015年,丹妮尔和迈克尔决定离开蒂尔基金会,创办1517 Fund填补蒂尔奖学金成员及其他类似年轻创业者的早期资金缺口。他们游说彼得·蒂尔,蒂尔用哲学思辨式口吻提问,他们回答蒂尔奖学金是当今世界最被低估、无人问津的绝佳投资机会,蒂尔被说服,1517 Fund正式成立。
(三)1517基金的发展与成果
1517 Fund第一期基金规模仅2000万美元,到2020年为投资者创造超过2亿美元回报,跻身全球早期基金前10%,如今管理到第四期基金。他们推荐进入蒂尔奖学金后又获1517 Fund投资的创业者项目顺利进入A轮和B轮融资阶段,还准备将“赌注”下得更大,开始指导11到14岁的少年,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科技复兴或许正在酝酿。
六、人生的终极哲学:“不竞争”是唯一的赢法
(一)押注年轻人的原因
迈克尔认为创造力极易腐坏且成熟得早,18 - 23岁是创造力的黄金巅峰期,之后会开始衰减,人的生活重心转移,承担风险意愿降低。社会进步需要“方差”,需要人们探索不同、疯狂的可能性,而这个年龄段的人被困在陈旧体制或僵化路径里,给他们出口能释放惊人能量。
(二)1517 Fund的理念与姿态
1517 Fund承诺帮助辍学者、叛逆者和疯狂的科学家“逃离牢笼”,其网站上写着“没有巴塔哥尼亚马甲”,象征着帮助那些不想被墨守成规束缚的人。他们以谦逊务实的姿态吸引渴望自我表达的创业者,如生物黑客先驱乔西·泽内尔,她为“做自己”愿意付出一切代价。
(三)“模仿理论”与“不竞争”的胜利
勒内·基拉尔的“模仿理论”认为在单一维度竞争激烈会使人们变得相似,独特思想减少,大学申请就是一场“锦标赛”,让参与者思想被“规训”和“塑造”,变得一模一样。彼得·蒂尔提供“退出”选项,让人们不必参加这场“锦标赛”,真正的个性、独特性和创造力才可能浮现,就像《战争游戏》里的经典台词“要想赢,唯一的办法就是,不去玩这场游戏”。这启示我们,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基于“创造”而非“竞争”,源于“不同”而非“更优”,真正的创新诞生于边缘地带,天才需要自由探索空间和容忍失败的勇气,对于年轻人来说,不要模仿竞争对手,不要追逐社会定义的成功,要寻找自己能解决的问题,创造自己能建立的未来,“不竞争”才是人生这场无限游戏的唯一赢法。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新闻资讯 News
- 三文鱼价格跳水原因与影响分析09-17
- 老板亲干 “脏活”:不是自虐,是...09-17
- 少子化下的教师转型:过剩危机与...09-17
- 人生唯一的赢法,就是不竞争09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