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考机构困境剖析:中公教育的兴衰与转型之路
日期:2025-10-31 09:09:06 / 人气:11

近年来,公考热度持续攀升,报考人数屡创新高,教培行业本应借此东风蓬勃发展,但作为“公考一哥”的中公教育却陷入了尴尬境地。
一、公考火爆与中公教育的业绩反差
新一轮国考放宽报考年龄限制,进一步点燃了人们对编制的热情。去年国考超三百万人报名,平均竞争比达 86:1,部分热门岗位竞争更是激烈。在此背景下,上半年“公考一哥”中公教育正价课培训人次达 45 万,同比增长 18.42%,看似形势一片大好。
然而,中公教育的实际处境却截然不同。过去四年,其营收每况愈下,从 2021 年的 69 亿降至 2024 年的 26 亿。虽去年勉强盈利 1.8 亿,但此前连亏 36.8 亿。这巨大的反差背后,中公教育一手开创的“协议班”模式是关键因素。
二、“协议班”模式:从辉煌到拖累
(一)辉煌时期
2018 年中公教育借壳上市,次年公司市占率达第二名的两倍,76%的收入由协议班贡献。2021 年,公司市值涨到 2600 亿,超过新东方和好未来,创始人李永新成为教育领域首富。“不过包退”的承诺让中公教育在行业中脱颖而出,协议班承包了公司 75%的收入。
(二)困境降临
但“协议班”模式也为中公教育埋下了隐患。2021 年三季度,中公教育业绩大变脸,只收到 52 亿培训费,退费却高达 57 亿。此后,退费问题愈发严重,2024 年“待退费负债”是 5.8 亿,2025 年上半年就已达 4.8 亿。今年 8 月,学员退费难事件引发关注,中公教育给出分期 17 年付款的答复,甚至出现用二手平板抵债、劝转学其他考试等情况,“中公退费”还被诈骗分子盯上。
为解决退费问题,中公教育先是取消全额退款课程,再劝落榜考生转学其他职业考试、将退款兑换成内部消费券,还动态调整退款进度。2022 - 2024 年,中公教育共亏 11.27 亿,李永新母子身家大幅缩水。
三、中公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
(一)赔付比率与投资问题
公考协议班笔试通过率仅 20% - 30%,面试通过率约 50%,意味着十个人里顶多 1.5 人能上岸,这使得协议班退费概率极高。2021 年,中公教育综合退费率达 68.46%,“理享学”产品学员 82.94%没上岸。随着考公市场火热,录取比例降低,协议班退费概率进一步升高。
中公教育学保险公司模式,手握预收培训费进行投资。2018 - 2021 年买了 889 亿短期理财产品,2019 年靠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小赚 2.6 亿。但此模式有两个前提,即可控的赔付比率和可观的投资收入,而中公教育在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。赔付比率因退费人数增多而失控,投资能力也欠佳,2021 年投资收益 7927 万,在近 24 亿的亏损面前杯水车薪,此后理财收益也不断萎缩。
(二)盲目投资不动产
中公教育还走上散户常走的弯路,用短期现金流投资长期不动产。2021 - 2022 年,它在湖南花 2 亿建区域总部,西安花 3.8 亿建大楼,北京昌平和怀柔分别豪掷 30 亿和 42 亿建培训基地。但地产监管和业绩不佳打破转型美梦,2022 年起资产负债率在 90%左右,2022 年 11 月宣布分 10 期支付退费,否则用石家庄一处地抵债。
四、转型探索与行业竞争
(一)行业竞争加剧
2021 年双减政策落地,中公教育本应是幸运儿,但同行纷纷涌入公考赛道,新东方等规划了成人教育课程,包括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。公考机构竞争对手从网盘资源变成跨界同行,新入局机构推出全勤打卡全额返现等噱头,竞争愈发激烈。
(二)中公教育的转型尝试
中公教育也开始了转型探索。李永新开启直播回应退费问题,暴露了退费债务和盈利难题。中公教育一方面降本增效,2020 - 2024 年员工从 4.5 万裁到 7888 人,直营分支机构从 1669 个缩减至 681 个;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副业,如搞直播但账号粉丝量少,进军硬件市场卖 AI 就业学习机但销量不佳,副业收入占比不足三个点。
此外,中公教育宣布转型为“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”,但目前转型仍停留在理论层面,扭亏为盈主要靠三费齐降。在新增岗位数量追不上新增考生数量的当下,中公教育和考生都面临着上岸难的困境。
中公教育的兴衰反映了公考培训行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。协议班模式曾是行业的创新亮点,但也因各种问题成为业绩的拖累。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,中公教育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,未来能否成功突围,还有待时间检验。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新闻资讯 News
- 谷歌的AI转型作业本,中国互联网...11-03
- 我在加拿大,做传说中最难被AI替...11-03
- 中美暗战的另一面:AI的未来不只...11-03
- 中年男人的梦中情车,崩盘了11-0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