娃哈哈争产案折射下的家族信托市场:6000 亿规模背后的机遇与挑战

日期:2025-08-04 16:04:10 / 人气:1


当香港高等法院对宗庆后遗产案作出资产保全裁定,禁止宗馥莉处置汇丰银行账户内约 18 亿美元资产时,这场家族纷争不仅暴露了财富传承的复杂性,更将家族信托这一金融工具推向公众视野。宗庆后生前计划设立的 21 亿美元 "不动本信托",因未能如约执行而引发诉讼,恰恰印证了家族信托在实际操作中的脆弱性与重要性。在我国,家族信托市场已达 6435.79 亿元规模,但 1000 万元的设立门槛与复杂的运作机制,使其仍是少数人的 "财富防火墙"。娃哈哈争产案如同一面镜子,照见了家族信托在财富传承中的核心价值,也折射出这一市场面临的现实困境。
从豪门恩怨到大众选择:家族信托的规模与形态
家族信托在我国的发展,正经历从 "豪门专属" 到 "中产可选" 的转变。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,截至 2024 年末,我国家族信托规模突破 6400 亿元,尽管在信托资产总规模中占比仅 2.18%,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%,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。1000 万元的设立门槛,将多数普通家庭挡在门外,但对于高净值人群而言,这一工具已成为财富传承的标配 —— 就像宗庆后计划为三名子女设立的各 7 亿美元信托,通过 "不动本" 设计(仅分配利息、不动用本金),实现财富的跨代锁定。
从形态上看,我国家族信托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。在资产投向上,涵盖资金、金融产品、保单、股权、不动产等多种类型,其中标准化信托占比 67.56%,但定制化信托以 32.44% 的数量占比贡献了 53% 的规模,反映出高净值人群对个性化财富管理的需求。在运作模式上,分为投资决策型(由信托公司主导)和事务管理型(由委托人或其指定顾问主导),前者适合追求专业管理的客户,后者则满足了对资产控制权有更高要求的群体 —— 这一点在宗庆后案中尤为明显,他选择由宗馥莉代为设立信托,本质上是希望保留对信托架构的隐性影响力。
离岸与在岸信托的选择,构成了市场的另一重分化。像宗庆后计划在香港设立的信托,属于典型的离岸架构,凭借法律稳定性、跨境流动性和税收优势,成为跨国家族的首选。数据显示,涉及美籍受益人的香港信托,通过 "外国委托人信托(FGT)" 设计,可暂时规避美国资本利得税,这种税务优化功能是在岸信托难以比拟的。但在岸信托也有其独特价值,尤其是在国内资产(如房产、股权)的管理上,更能适应本土法律环境,减少合规风险。
财富传承的 "防火墙":家族信托的核心价值
娃哈哈争产案中,宗庆后设计的 "不动本信托",本质上是想通过法律架构实现三重目标:资产隔离、定向传承、家族治理。这恰恰是家族信托的核心功能,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关键所在。
风险隔离是家族信托最受推崇的价值。根据《信托法》规定,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,一旦设立,即与委托人、受托人、受益人的固有财产相分离,即便企业破产或个人陷入债务危机,信托资产也能免于被追索。这种 "防火墙" 效应,在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群体中需求强烈 —— 他们既希望保护家人的生活底线,又要避免企业经营风险传导至家族财富。毕马威报告指出,家族信托能有效分离个人资产与企业风险,这也是为何 60% 以上的福布斯中国富豪会选择设立家族信托。
定向传承功能则解决了 "财富传给谁、怎么传" 的难题。不同于法定继承的刚性分配,家族信托可以通过定制化条款,实现财富的精准投放。例如,宗庆后计划的信托将受益人限定为本人及子女,排除配偶,这种设计在离婚率上升的当下颇具现实意义。更复杂的条款还能引导后代行为,如设定 "完成学业可获得创业资金"、"参与家族企业管理可提高分配比例" 等,将财富传承与家族精神传递相结合。这种灵活性,让家族信托超越了单纯的金融工具,成为家族治理的制度载体。
税务优化是离岸信托的另一大优势。以香港为例,通过 "家族投资控股工具(FIHV)" 架构,信托资产的利得税可低至 0%,这对于规模庞大的跨境资产而言,能节省巨额税负。宗庆后选择在汇丰银行设立信托,显然考虑到了香港的税收优惠与国际资本流动便利。在岸信托虽在税务优惠上稍逊,但随着慈善信托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落地,其政策红利也在逐步释放。
理想与现实的差距:家族信托的发展瓶颈
尽管家族信托的价值被广泛认可,但娃哈哈争产案暴露出的问题 —— 信托未能如约设立、条款执行存在争议,恰恰反映了这一市场面临的诸多局限。毕马威在《2025 年信托业报告》中指出的法律滞后、资产处置困难等问题,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法律与监管的不确定性是最大障碍。我国《信托法》对家族信托的规定仍显原则性,尤其是在非现金资产(如股权、房产)的信托设立上,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。宗庆后若想将娃哈哈股权纳入信托,可能面临估值、过户等一系列难题 —— 这类资产的信托化处理,目前在国内仍处于试点阶段,交易成本高且流程复杂。跨境信托则面临更复杂的法律冲突,不同国家对信托的认定标准不一,容易引发税务纠纷,这也是许多高净值人群在设立离岸信托时犹豫不决的原因。
市场认知的偏差也制约着行业发展。不少委托人将家族信托视为 "高收益理财产品",过度关注投资回报,忽视其风险隔离、家族治理的核心功能。这种认知导致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上不得不向 "收益导向" 倾斜,偏离了家族信托的本源。宗庆后设计的 "不动本信托" 之所以强调固定收益投资,正是为了避免因追求高收益而导致的本金波动,这种理念值得借鉴,但在现实中,能坚守这一原则的委托人并不多。
非现金资产的信托化难题尤为突出。目前我国家族信托中,现金类资产占比超过 70%,而股权、不动产等非现金资产因估值难、过户成本高、处置流程复杂等问题,难以纳入信托架构。对于像娃哈哈这样的家族企业而言,股权是最核心的资产,但将其注入信托,需要面对资产评估、工商变更、税务处理等多重关卡,操作难度极大。这也是为何宗庆后选择以现金和固定收益资产设立信托,而非直接注入企业股权。
后争产时代的市场展望:从 "工具" 到 "生态" 的进化
娃哈哈争产案或将成为我国家族信托市场发展的转折点。这场纠纷让更多高净值人群意识到,家族信托的价值不仅在于 "设立",更在于 "执行"—— 完善的条款设计、可靠的受托人选择、清晰的家族共识,缺一不可。未来,我国家族信托市场可能呈现三大趋势:
一是从 "单一工具" 向 "综合解决方案" 升级。单纯的资产传承已不能满足需求,家族信托将与家族办公室、慈善基金会等工具结合,形成涵盖财富管理、子女教育、家族治理、公益事业的全方位生态。就像宗庆后若能在信托中融入对子女参与企业管理的激励条款,或许能减少后续的控制权争夺。
二是离岸与在岸信托的协同发展。随着跨境财富流动的频繁,高净值人群可能采取 "离岸 + 在岸" 的组合架构:离岸信托管理海外资产,享受税收优惠;在岸信托打理国内资产,适应本土法律。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各自优势,又能降低单一架构的合规风险。
三是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。监管层可能进一步明确非现金资产信托化的操作细则,降低房产、股权等资产的过户成本;同时完善与信托相关的税收政策,减少跨境税务纠纷。毕马威预测,未来 5 年,随着法律体系的成熟,我国家族信托规模有望突破 1.5 万亿元,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增长极。
从娃哈哈争产案到普通家庭的财富规划,家族信托的本质是对 "安全感" 的追求 —— 既希望财富能够跨越代际,又渴望避免因利益纷争而撕裂家族。6400 亿元的市场规模背后,是无数家庭对有序传承的向往。当更多人意识到,家族信托的核心不是 "锁住财富",而是 "传递价值观" 时,这一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从豪门恩怨的注脚,变成家族和谐的基石。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