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“安全神话”破灭了?

日期:2025-10-24 15:37:25 / 人气:1


10月14日,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公布的文件显示,美国司法部(DOJ)对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志提起刑事指控,同时提起民事没收诉讼,要求没收与其相关的约127271枚比特币,总价值高达150亿美元。这起案件引发全球关注——这批比特币并非存储在受监管的中心化交易所,而是分散在陈志个人持有私钥的25个非托管钱包中。美国政府不仅成功锁定链上资产,更实现了对私钥的实际接管和资产转移。“Not your keys,not your coins”(不是你的私钥,就不是你的币)这一加密货币核心理念,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一、规模空前:150亿美元比特币背后的犯罪链条
美国司法部指出,陈志名下的127271枚比特币是电信欺诈和洗钱活动的非法所得。自2015年起,陈志利用太子集团遍布30多个国家/地区的商业网络作掩护,在柬埔寨建造并运营至少十个强制劳动诈骗园区,诱骗全球工人从事“杀猪盘”等加密货币投资诈骗,还设有“手机农场”控制76000个社交媒体账户提升诈骗效率。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美国人因东南亚诈骗活动损失至少100亿美元,较上一年增长66%,而太子集团的洗钱体系正是这类犯罪的“资金洗白通道”。
二、复杂洗钱术:“水房”“挖矿”“赌博”三重运作
为洗白非法所得,陈志构建了多层级洗钱体系。核心环节是“洗钱房”(水房),通过“喷洒”和“漏斗”技术处理赃款:“喷洒”将大笔赃款拆分成无数小额分散到成百上千个比特币地址,“漏斗”再将分散资金汇集到核心资金池,切断原始链条。同时,太子集团以“零成本”挖矿业务为外壳——购买矿机、支付电费的资金均来自诈骗所得,用新产出比特币替代“脏币”;即便柬埔寨禁止在线赌博后,仍通过“镜像网站”运营赌博平台,进一步清洗加密货币。美国财政部披露,仅通过旗下汇旺集团,2021-2025年就清洗至少40亿美元不法资金。
三、私钥破解之谜:技术突破还是内部攻破?
非托管钱包被视为比特币“安全堡垒”,私钥理论上是资产控制的唯一凭证。美国执法部门如何突破这一壁垒?专家给出多重推测:
1. 链上追踪技术升级。复旦大学严立新教授指出,FBI采用图神经网络构建交易图谱,结合Chainalysis Reactor等平台识别“资金簇”,通过混币器溯源技术分析时间序列相关性,再融合暗网情报、交易所KYC数据等多模态信息,锁定核心钱包地址。2023年FBI发出1742份合规传票,通过埃格蒙特集团实现30余国数据共享,为跨境协查奠定基础。
2. 弱随机数钱包漏洞。新加坡Safeheron首席科学家Max He分析,部分非托管钱包使用伪随机数生成器(PRNG)且种子仅为32 bit整数,私钥空间缩小至2^32,可通过“暴力搜索”破解。2024年“MilkSad”白帽行动已证实这类“弱随机数钱包”存在可被利用的规律。
3. 法律与人为因素。严立新提到“污点证人配合”是常见路径——集团技术负责人在司法压力下提供助记词或私钥备份;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肖飒补充“内应协助”“跨国执法搜证”等可能,美国法院2023年United States v.Harmon案还确立“控制推定原则”,可通过司法强制力要求持有人解锁设备。
四、安全认知重塑:非托管≠法外之地
此次案件打破了“非托管钱包=绝对安全”的神话。Max He强调,加密资产安全依赖密码学链条严谨性,随机数质量、密钥存储、代码审计等任一环节薄弱都可能被突破;严立新则指出,“链上追踪+链下取证”的组合手段证明去中心化资产仍可有效追缴。肖飒提醒,案件存在特殊性,执法机关尚未达到“任意取得加密资产”的程度,但无疑为行业敲响警钟。
五、反洗钱新挑战:构建技术驱动型监管体系
陈志案标志全球反洗钱进入“技术驱动”阶段。严立新建议从四维度构建监管体系:一是法规补位,将NFT、DeFi纳入《反洗钱法》,明确虚拟资产服务商(VASP)尽职调查义务;二是技术赋能,研发自主链上分析工具,利用AI实现风险事前预警;三是深化国际协作,开展联合执法并对接FATF互评估标准;四是强化行业自律,建立虚拟资产“黑名单共享平台”,实现涉险资金跨机构快速阻断。“监管不是限制发展,而是为创新划定安全边界。”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