育人,还是造“工具”:中小学生作文里的世界

日期:2025-08-04 16:05:41 / 人气:1



义务教育目标异化:从育人到造“工具”

在义务教育实践中,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:我们的目标是培育有血有肉、有思想、有尊严的“人”,还是制造符合外部标准、达成预定功能的“工具”?中小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问题,正是这一问题的鲜明症候。

全国99%以上的中小学生作文显示,孩子们普遍深陷“工具化”视角。他们将自己视为达成外部期望的工具、实现目标的手段、符合标准的零件,而非有独立价值观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“人”。比如,有的孩子因钢琴考级通过八级、作文被当范文朗读、扶老奶奶过马路得到夸赞而沾沾自喜,其成就感完全依赖别人的肯定;有的孩子因考试没考好、成绩差让妈妈失望而伤心自责,自我感受和评价受制于他人反馈。在这些作文里,我们看不到教育应培育的“主体性的人”,只看到被动的、受支配的“工具化自我”,这正是教育目标被异化的直观体现。

教育导向“自我工具化”的多重因素

认知发展阶段限制

少年儿童的自我概念尚在发展中,对自己的兴趣、能力、价值观探索不清晰、不稳定,道德判断也不成熟。他们的行为标准主要依赖外部权威(老师和家长)设立的规则和评价,从而强化了把自己当作“被评价工具”而非“发展中的人”的认知。

现行教育体制的评价标准

家长和学校普遍以分数、排名、升学率等高度外化的标准评价孩子,将孩子的价值直接等同于这些外部标准的达成度。学校的奖励系统(小红花、奖状等)和家庭的奖惩机制(表扬、物质奖励、责骂、惩罚等)都围绕这些外化指标运作。久而久之,孩子们知道如何迎合这种评价,写作倾向也分为写让老师和家长高兴的积极表现、抬高他人贬低自己的“检讨文 + 决心书”等。

“优秀作文”的示范效应

学校语文教育让孩子“自惭形秽”,课文里的人物“高大上”难以企及,老师推荐的范文和《作文阅读材料》中的文章多是立意“积极”、通过外部评价展现“成长”或“感悟”的例子。老师还常让孩子“还要努力”“还要加油”,使孩子陷入反省泥沼,导致作文要么是“检讨文 + 决心书”,要么是塑造虚假完美的“工具人”形象。

社会期待和成人世界的示范

家长和老师更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和结果,日常交流强化孩子对外部评价的重视,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常被忽视甚至批评。成人社会盛行功利主义和“以结果为导向”的价值观,狭义定义“成功人士”,这种价值观渗透到学校和家庭,影响孩子对主体性自我的认识。此外,孩子表达“真实的自我”“独立的自我”面临诸多困难与风险,如难以清晰表达内心体验、真实情绪易受批评等,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“工具化表达”。

造“工具”式教育的危害

丧失真实自我

在“自我工具化”写作思想指导下,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和想法,拼命掩饰自己,写作文只为完成任务、获得表扬或逃脱惩罚,只展示符合外在价值观的“工具性成就”,把真实自我深深掩埋。长此以往,孩子会养成“只有符合他人期待,我才值得被爱”的心态,成年后陷入自我否定与取悦他人的困境,正所谓“人生说谎作文始”。

窒息想象力、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

作文本应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,但当课本和老师强调“唯一正确的标准化答案”时,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,恐惧提出非常规观点,丧失质问权威的勇气。他们写作文时谨小慎微,向“标准”靠拢,不敢越雷池一步,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无从谈起。

造成畸形的情感能力

孩子写作文时不敢表达真情实感,尤其是“沮丧”“泄气”等负面情感,只敢表达集体情感、自我牺牲情感等高尚情感,而这些情感并非他们真实具备。为了获得老师青睐和高分,他们拔高自己,杜撰“高尚情感”,导致情感管理退化为情绪压抑,容易产生抑郁、易怒或冷漠等性格,对他人缺乏关心和同情,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持戏谑态度。

回归育人本质:家长和老师的做法

鼓励多元化表达,激发独立思考与自我认知

老师和家长可向孩子提开放式问题,激发其独立思考能力;引入哲学启蒙和自我认知式讨论;提倡探索式写作,锻炼孩子的选择力、决策力等;在布置题目或点评作文时,表达自己的感受,培养孩子对自我表达的拥有感;鼓励孩子进行“碎片化写作”,降低结构化压力,捕捉灵感。

重新定义“成功”与“价值”,关注学习过程与内在成长

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、感受和思考,少问分数和排名,多问学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、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法等。欣赏孩子的努力、进步和独特性,留意其写作特长和兴趣,提供支持。老师在作文课上强调真实的重要性,真实、真诚等应成为重要衡量维度;家长建立“个性化进步档案”,肯定孩子的独特价值。

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,允许孩子真实表达

建立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,允许孩子表达“负面”情绪,让孩子确信真实表达是安全的。老师和家长适度分享自己的经历,破除“完美”假象。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,允许试错,鼓励孩子写出真实经历、独特观察等。这些做法能为孩子保留自我表达的空间,搭建内心世界与外部表达的通道,保护孩子的写作热情和独立思考,培养健全人格。

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在安全、自由、被尊重的环境中,勇敢探索自我,真诚表达内心,成长为有主见、有热情、有责任感、内心丰盈的“人”,而非被外部标准定义的“工具”。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,却是教育回归“育人”本质的必由之路。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