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泡沫三问:怎么还不崩?

日期:2025-10-19 14:46:04 / 人气:7


最近最常见的叙事(美国市场)就是“泡沫”、“崩盘”、或者“怎么还不崩?”了。
崩盘长什么样?咱们可能见过,但隔了这么久,兴许有些忘了。
想在市场的星辰大海中,提前辨认出一个泡泡,很难;想在它泡壁薄到极点、破成无数小水分子的那一瞬间精准择时,更是难上加难。 但每个泡泡完成破裂后,从后视镜往前看,你会发现整个套路和过程也不是火箭科学,人人都能认出来。
过程一点都不复杂:新技术点火,预期飙升,价格起飞,投机客冲进,击鼓传花。
只要肉眼可见多数人还在追涨,此时再“理性”的聪明钱也会选择“骑泡沫”,而不是对着干。然后泡破。泡虽然会破,但不是所有泡破都会像2008年那样把全球金融系统拖下水。
以上公式来自于一本经典的《危机速成课》小册子。全名《危机速成课:繁荣、崩溃与复苏的宏观经济概念》(A Crash Course on Crises: Macroeconomic Concepts for Run-Ups, Collapses, and Recoveries)。111页,清爽好读。核心观点很实用,拿来套各种类型的泡沫(比如AI、私募信贷等等)都很顺手。
如果极简浓缩一下,书曰危机前奏大致分三种:
第一:经典投机泡沫之击鼓传花。有人急着上车,有怕下车早了会抱着不撒手,只要有这两种角色在,花就可以不落地——和所有的趴都一样,击鼓传花游戏能把气氛带热。但单靠它,未必能引爆崩盘。
第二:错配。钱被政策、偏见、风口、叙事牵着走,涌向不对的久期、不对的工具、和不对的公司。
第三:影子银行。易被挤兑、又会把下跌放大的融资渠道。
把这三条换成三个问题,就更简单了:
你买它是为了“卖给下个更傻的”吗?
钱是不是都被它迷住了,真有潜力的公司反倒拿不到?
这波繁荣是不是靠很多债撑着,且债主一紧张就会挤兑?
如果有一个答案是yes,有泡沫。如果3个都是yes,就要小心崩了。
同学们都学会了吧,下面我们就拿这“三前奏、三问题”大法分析一下最近两个和“泡崩”紧密关联的候选人:AI和私募信贷(我知道大家想让我做黄金题,但这个时候做题不就真打脸了吗?不要急。)
预计会挺长,分成两篇。今天先做AI题,三个问题三问AI:
第1问:你投AI或者买AI相关股票只是为了能“更高价卖给下个傻子”吗?(aka. 你真的看好它是有收入的“正常好生意”吗? )
第2问:投资人是见“AI”就投,其他行业的融资正在被挤出、拿不到钱吗?
第3问:AI 繁荣是靠大量债务撑着吗?债主们会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挤兑吗?

“AI 是不是泡沫?”这个问题已经飘在空中好几年了。但如果要给这个叙事找个升级点,肯定是那张火遍全网的“AI 永动机”关系图。
(原图太复杂,我用GPT重画了一下)
搞清楚这张关系图也是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。
OpenAI、Nvidia、Oracle、CoreWeave、AMD、各大云厂商排排坐。先是Oracle被传拿下 OpenAI 高达 3,000 亿美元的大单;紧接着 Nvidia、CoreWeave、AMD 等纷纷宣布对 OpenAI 投资、供应、合作——你投我、我买你、我们一起手拉手去找投资人(或私募信贷)要钱。
欣欣向荣,热热闹闹, 从从容容, 游刃有余。
直到有人“啪”扔了张梗图出来:
这梗图就像皇帝新装中的熊孩子,喊了一声:这不就是“AI 永动机”嘛。
这么一想, 体感马上从“从从容容,游刃有余”变成了“匆匆忙忙,连滚带爬”。 如果是个循环永动机,万一有颗螺丝钉断了,会不会“咔嚓”的一下….?  这永动机里究竟藏着什么东西?会不会是那三个问题的三个“yes”?
我们先仔细看看这永动机的结构。先把画面拉远看看今天的 AI 生态。大致三层:
燃料层:上游芯片商(Nvidia、AMD)提供 GPU、CPU。
中间是齿轮:云厂(Oracle、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)搭机房、卖算力。
引擎:上游应用层(OpenAI)把算力变成产品卖出去。
然后这三部分开始互相签合同:
齿轮层(云厂)向燃料层(芯片商)买芯片,布算力。
应用层(OpenAI)向齿轮层(云厂)买/租算力(注意这里是未交付的未来义务,会体现在财报”剩余履约义务“(RPO)项下。这就是为什么 Oracle 股价和 RPO 同时暴涨)。
最后就是各种花式互投、分润、我先投你你再用我的芯片/云,顺便约点利润分成(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头条:NVIDIA 投 OpenAI,微软和 OpenAI 分润 AI , OpenAI 和 AMD “GPU 换股”)。
这有什么问题吗?“循环营收”不香吗?钱从下游流到中上游,中上游再投回下游,大家一起变大不行吗?
也不是不行。但“循环营收”分两种:
对敲——没有真实需求:我给你10 亿,你再把 10 亿花回给我。
生态投资——我有真需求,你也能从别处融资,只是我们顺便彼此参股。这在行业里很常见。
AI 目前的复杂之处在于两个都有。我们可能更该关心的是“谁在给谁垫钱”?供应商投资客户、客户拿钱再买供应商的货。“垫钱”的意思是:如果没有第一步,那么这笔“营收”就不会出现在这个地球上;换句话说,如果卖家不垫钱,货就永远卖不出去——那就不是很健康了。
用投资换采购、用信用额度换云代金券还好,但如果惊现“兜底条款”,比如供应商承诺消化客户卖不掉的算力产能,用担保去背不在表内的风险—— 那就更不健康了。基本意味着你根本就看不清楚“真实需求”:到底是市场买单,还是协议在托?(这集我们中国金融从业者应该看过好多次了)。
于是就又回到那个老问题了:真实需求在哪里?够吗?需求是否真金白银,不是为了用额度?企业拿算力降本增效,转为利润了吗?
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时间线有多长。 可能是我太短视,或者太近视,并没有看到企业端付费增速,续费率增加,单位算力产出增加;看到的只是各大厂推出的AI版抖音,纷纷摸向我们那本来就很稀缺的注意力和眼球。

第2问:其他行业的融资正在被AI挤出、拿不到钱吗?
我在《AI挤出效应》中已经和大家讨论过:
这轮AI 投资扩张的效果和一轮“准财政扩张”长得很像。你可能已经被巨头们的资本开支数字惊吓过了:未来五年AI 基建新增投入已经被人估到“万亿级”,数据中心单位已经改成“GW 级算力”了。
它也许会: 通过推高总需求而抬高利率,挤出其他部门的融资与投资;还会直接占用稀缺的资本、用工、建材、电力与配电设备等资源(要素挤出),让其他行业排队、涨价或放缓。
有证据吗?美国今年第一季度,数据中心投资对GDP 贡献约为1%,掐指一算,这可是接近当年 GDP 增量的一半。非住宅(数据中心等)强劲扩张,而利率敏感、同样需要资源的其他建设被压制。
不能说这点证据就板上钉钉,但也不能当它不存在。
当然,答案还是取决于你的时间线有多长。AI 若真能显著提效,那就再等等,再等等,等到真的能扩大潜在产出,这时候再对其他行业发功,把“挤出”变成“挤入”。
但那是多久呢?市场看着巨额投资,现在就开始焦虑了怎么办?
不要让市场仔细想这些问题。

第3问:AI 繁荣是靠大量债务撑着吗?债主们会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挤兑吗?
如果这波大建造,全靠高杠杆往上叠,尤其是去“影子角落”(私募信贷、项目 SPV、表外担保),那下行时会放大波动。毕竟这个时代的杠杆, 拜2008年所赐,已经不在银行表内,一部分已经进了“看不见的地方”( 这个话题我们在播客《不熄灯》第二集中讨论过)。
风险最可能藏在杠杆和循环交易里:毕竟游戏参与方不只是 AI 大厂,还有建数据中心的上下游:能源、建筑、地产等等,它们借了多少钱?从哪儿借的? 有间接融资吗? 有多少是看不见的?这一集我们也看过了:这个生态风大猪飞,如果景气掉头,这些看得见的、看不见的债会不会同时抖?
还有,永动机里的合同们是越来越透明,还是越来越复杂? 如果你发现交易结构开始变得越来越绕,那多半不是你读不懂,是人家不想让你懂。
我听到过一个土办法:听财报问答里分析师问得最多的问题,是“需求”还是“合同结构”。结构问得越多,代表故事开始逐渐复杂,需求越来越不确定。

所以AI到底是不是泡沫?会不会崩?
综上所述,简单粗暴一句话总结:是泡沫,但更像2000年的互联网。技术和长期价值都是真的,只是需要先挤一挤。
但这句话有个大前提:如果不考虑其他市场上正在酝酿的、奇奇怪怪的东西(比如私募信贷泡沫)—— 请听下回分解。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