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生意的流沙之上:金添动漫IPO背后的脆弱真相

日期:2025-10-31 09:10:44 / 人气:11


当泡泡玛特凭借“ Molly ”打造出IP商业化的神话后,无数追随者涌入这条看似光鲜的赛道。近日,手握奥特曼、小马宝莉等知名IP的金添动漫向港交所发起冲刺,其2022-2024年营收从5.9亿元增至8.8亿元、净利润突破1.3亿元的业绩,似乎印证了IP生意的盈利能力。但剥开业绩增长的外衣,这家“中国最大的IP趣玩食品企业”却暴露出IP授权模式的致命短板:过度依赖外部版权方与单一IP,客户集中度飙升,叠加关键股东退出的冲击,其看似稳固的商业大厦,实则筑于流沙之上。
奥特曼“依赖症”:单一IP撑起半壁江山的隐忧
金添动漫的业绩增长,几乎与奥特曼IP的绑定深度同步。招股书显示,2024年奥特曼一个IP贡献了54.5%的收入,2022-2024年更是连续三年贡献超6成营收,150个SKU构成了公司最重要的营收支柱。这种“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模式,在IP合作稳定期能带来可观收益,但一旦授权关系生变,便可能引发业绩地震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金添动漫并非IP所有者,仅是“搬运工”——其与奥特曼的合作属于非独家授权,现有授权期限仅12个月。而维系这一合作的关键纽带、奥特曼中国内地版权总代理上海新创华实控人孙剑,却在IPO前夕选择退出股东行列。这一变动直接反映在业绩上:2025年上半年奥特曼IP收入同比下滑17%,占比降至43.9%。尽管小马宝莉IP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0.8%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.8%,但短期内仍无法填补奥特曼留下的空缺。非独家授权的属性还意味着,竞争对手可合法使用同款IP,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,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。
客户集中困局:从“广撒网”到“抱大腿”的风险转移
在IP依赖之外,金添动漫的客户结构变化同样暗藏危机。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仅4.1%,而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飙升至40.7%,三年间依赖度增长近10倍。这一转变源于销售模式的战略调整:向零售商直销的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3.5%猛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3.2%,鸣鸣很忙、好想来等量贩零食店成为核心渠道,而经销商收入占比则从95.2%骤降至55.1%。
销售渠道向头部客户倾斜,虽能在短期内提升营收规模与效率,却也让公司陷入“大客户绑架”的被动境地。一方面,对少数客户的高度依赖会削弱公司的议价能力,毛利率可能因客户压价而受到挤压;另一方面,若核心客户采购策略调整、经营不善或终止合作,将直接冲击公司营收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其经销商数量在2023年下滑后虽有小幅回升,但2025年上半年仍未实现明显增长,渠道多元化建设滞后,进一步加剧了经营的不确定性。
股东退出与治理隐忧:IP生意的“命脉”之困
金添动漫的股权结构呈现出“一家独大”的特征:创始人蔡建淳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掌控公司92.27%的股份及100%的投票权。这种高度集中的控制权虽能提升决策效率,却也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、决策独立性及中小股东权益保障的担忧。而孙剑的退出,更是让公司IP合作的“命脉”岌岌可危。
作为上海新创华的实控人,孙剑不仅是奥特曼IP授权的关键联系人,还为金添动漫带来了名侦探柯南等多个IP资源。他从2011年公司成立初期便持股20%,并多次参与增资,其退出意味着金添动漫失去了与核心IP版权方之间最重要的信任纽带。尽管公司称将继续维护IP合作,但在商业合作中,人脉与信任往往是不可或缺的“隐形资产”,孙剑的离开无疑放大了IP授权到期无法续约、合作条件恶化的风险。
金添动漫的案例,戳破了IP授权生意的“暴富神话”——大多数追随者并非泡泡玛特,无法通过自主IP构建竞争壁垒,只能沦为外部IP的“打工者”。将企业命运寄托于非独家、短期授权的外部IP,依赖少数大客户与关键个人资源,这种模式看似能实现快速增长,实则脆弱不堪。当IP授权变动、客户流失或关键人物离场时,业绩便会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。
对于金添动漫而言,IPO或许是缓解资金压力的契机,但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,必须打破“IP依赖-客户集中-资源绑定”的恶性循环:一方面需加快自主IP孵化,降低对外部版权的依赖;另一方面要平衡渠道布局,分散客户风险,完善公司治理结构。而对于整个IP行业来说,金添动漫的困境更是一记警钟:唯有将商业根基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上,而非流沙般的外部资源,才能在市场波动中站稳脚跟。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