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后才能提 YU7,雷军的着急藏着小米汽车的生死战

日期:2025-07-09 21:46:27 / 人气:8


当 YU7 一小时大定近 30 万单的捷报传来时,雷军的脸上或许难掩喜悦,但内心的焦虑早已拉满。因为这份火爆的订单背后,是长达一年的交付周期 —— 小米汽车 APP 显示,YU7 标准版提车需 58~61 周,Pro 版 51~54 周,Max 版 39~42 周。粉丝的耐心与品牌忠诚度,终究有其边界,而雷军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场产能攻坚战,将决定小米汽车能否真正在新能源赛道站稳脚跟。
产能爬坡:从 “日产千辆” 到三期工厂,小米的扩产竞速赛
目前,小米所有车辆均产自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,这座原本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的工厂,通过两班倒、加装机器人等方式挖潜,已实现每 76 秒下线一辆新车,日产量约 1000 辆,折合年产能近 37 万辆。但即便如此,SU7 上市一年多仍需 8 个月以上交付,如今 YU7 的加入更让产能雪上加霜 ——6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 2.5 万辆,较 3 月的 2.9 万辆略有回落,背后正是产能向 YU7 的倾斜。
雷军的破局希望,寄托在即将于 6 月中旬竣工的二期工厂。这座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的工厂预计 7~8 月投产,且从招聘信息看,将实行两班倒、日工作 11 小时的高强度生产模式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YU7 发售前,小米斥资 6 亿多元拿下二期工厂旁的工业用地,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三期工厂的前奏。武汉、上海的人才招募动作,也暗示着小米正在布局更广泛的产能网络。
但扩产之路从非坦途。汽车工厂的产能爬坡需要时间,小米一期工厂花了 3 个月才实现月产 1 万辆,半年后才提升到 2 万辆。以此推算,二期工厂即便顺利投产,也可能要到年底才能全力运转。而在此之前,数十万订单的等待期仍在不断拉长,这不仅考验粉丝的耐心,更给了竞争对手可乘之机。
对手的狙击:补贴、提车速度与价格战,小米腹背受敌
小米的产能瓶颈,成了竞争对手眼中的 “战机”。YU7 所在的纯电中大型 SUV 赛道,本就是群雄逐鹿之地 —— 特斯拉 Model Y 占据鳌头,蔚小理、鸿蒙智行、极氪、智己等虎视眈眈。当小米被产能困住手脚时,一场针对 YU7 的 “截单” 大战已然打响。
蔚来、智界、智己等车企直接打出 “补贴 5000 元锁单费用” 的旗号,吸引小米准车主转投门下。对于每辆车亏损超 10 万元的蔚来而言,这笔补贴绝非小数,却足以彰显其决心。更有销售人员在推介时刻意强调 “快速提车” 的优势,甚至有东风日产负责人嘲讽 “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”,虽最终道歉删帖,却也折射出竞争的激烈。
价格战同样来势汹汹。YU7 发布前两天,智界 R7 突然降价 2 万元,起售价降至 22.98 万元,较 YU7 便宜 2 万多元;特斯拉虽微调 Model 3 价格,却维持 Model Y 长续航版 31.35 万元的售价,避免在 YU7 风头正劲时失去价格优势。小鹏 G7、理想 i8、乐道 L90 等新老车型密集登场,纷纷以 “差异化选择”“家庭取向” 等定位分流潜在用户。
面对围剿,雷军在返场直播中显得从容,甚至推荐起竞品,但这份从容背后是难掩的压力。毕竟,粉丝的忠诚度能支撑一时,却挡不住一年等待期中的变数 —— 明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可能退坡,每辆车减税额或从 3 万元缩至 1.5 万元,这意味着 YU7 车主可能多交 1 万多元税款;而当最初的狂热褪去,更多非铁粉用户难免会被 “即买即提” 的竞品打动。
产能困局的深层:90% 新零件,小米为何不抄特斯拉的作业?
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产能神话,或许是小米最想复制的样本。这座工厂 2019 年底投产,2020 年交付 14.9 万辆,2021 年飙升至近 50 万辆,如今年产能达 95 万辆。其核心密码在于 Model 3 与 Model Y 共享 75% 的零部件,无需大幅调整产线就能快速爬坡,供应链也能无缝衔接。
但小米似乎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。雷军明确表示,YU7 虽与 SU7 同基于 Modena 平台,却有 90% 零部件重新开发。这意味着 YU7 难以复用 SU7 的产线经验和供应链资源,需要为其重新搭建生产链路,无疑增加了产能爬坡的难度。一期工厂既要兼顾 SU7,又要投产 YU7,产能分配本就紧张;二期工厂虽即将投产,却需从头磨合新零件的生产节奏,短期内难以释放全部潜力。
这种 “重开发、轻复用” 的策略,或许源于小米对产品力的极致追求 ——YU7 作为中大型 SUV,需要在空间、性能、智能化等方面与 SU7 形成差异,而非简单 “拉高”。但代价是,当订单量爆发时,供应链和产线难以跟上节奏,最终导致用户要等上一年才能提车。
对于小米而言,产能问题早已超越 “交付快慢” 的范畴,关乎其汽车业务的生死。年度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、第三四季度盈利的预期,都依赖 YU7 的持续热销;而能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,从 “跨界玩家” 成为 “主流力量”,这场产能攻坚战的结果将起到决定性作用。
雷军的着急,或许不仅仅是怕辜负粉丝的等待,更是怕错过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关键窗口期。当 YU7 的订单锁死了数十万用户的期待,小米必须在一年时间里证明:它不仅能造出好车,更能造出足够多的好车。否则,再狂热的 “辉气”,也撑不起一场漫长的等待。

作者:杏宇娱乐注册登录官网




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杏宇娱乐 版权所有